学校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管理

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The Research on Two-variable-added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Model

龚曙明    谢小良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epping modernization theory of Deng Xiaoping,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wo-variable-added modern statistics synthetical evaluation model, which contains 10 fields including 72 indexes and carries out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 from 2000 to2002.

【关键词】现代化;二元叠加;综合评价模型

现代化是指以科技革命和社会进步为推动力,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以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典型的二元性特征,即既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又要推进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10项现代化国家评价指标体系,只能评价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而不能反映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由于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现代化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难以截然分开进行统计综合评价,因而有必要构建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以解决二元现代化评价有机统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与基本现代化建设评价相互衔接的问题。

一、模型设计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前后形成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只能解释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而不能解释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尔后形成的后现代化理论虽然能够解释经典现代化之后发达工业国家的发展变化,但后现代理论中的“后现代” 与 “现代”在时间上是交叉的,“后现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同时后现代理论中没有包括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等,也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学者何传启等人提出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将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称为第一次现代化,将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现代化称为第二次现代化,试图解决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之后发展的缺陷,化解后现代化理论中“现代与后现代”的时间矛盾,但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在时间上、内容上同样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难以截然分开;信息化、知识化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升经济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信息化、知识化是全面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因此,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都难以解释中国二元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们以为,构建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应以分阶段现代化理论为依据。

分阶段现代化理论是邓小平同志设计和提出来的,并得到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和战略部署上,以及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上。分阶段现代化理论是从现代化不同阶段应实现的目标进行理论设计的。即将现代化分为温饱、基本小康、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全面现代化(基本现代化之后,应为全面现代化)等发展阶段。其中温饱阶段是现代化的起步期;小康(包括基本小康和全面小康)阶段是现代化的成长期;基本现代化阶段是现代化的成熟期,全面现代化是基本现代化完成之后,现代化社会向更高的社会迈进的过渡期。

分阶段现代化理论不仅包括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内容,而且还将信息化、知识化、公平化、生态化等内容纳入其体系之中,不仅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强调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和谐与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等。分阶段现代化理论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经过分阶段、分步骤、长期努力才能达到;主张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各项现代化建设;坚持为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分阶段现代化理论是被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逐步得到证明的成功的现代化理论,是对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模型设计的总体思路

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典型的二元性、交叉性特征,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经典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以信息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现代化。由于这两个方面的现代化在时间上、内容上具有交叉融合性;信息化、知识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内容、新课题,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升经济质量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因此,分别建立经典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是不可取的,也难以与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署相衔接。

我们以为,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目标的同时,应启动和叠加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目标,走以信息化、知识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因此,中国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分阶段现代化理论为依据,建立以工业化、城市化时代目标为基础的,叠加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目标的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即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其要点如下:

1、边界约束。传统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在地理的、经济的、人口规模上尚未进行明确的界定,导致现代化一词容易被无限制的误用或滥用,引起人们对实施现代化的误解。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和界定现代化的边界尺度。我们认为,担负执行现代化职能的行政单元应界定在国家行政层次和省市级区域行政层次上,从而能够保证具有一定地域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行政区域能作为一个整体去设计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和不同阶段的现代化进程,也有利于对现代化进程进行统计综合评价和比较。

2、时间约束。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概念,为了对现代化进程进行有效地统计监测评价,有必要合理界定现代化目标的时间约束。我们认为,中国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应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时间约束,以便制定现代化的评价目标值,使现代化的统计综合评价与党中央和邓小平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署相衔接。

3、评价内容:尽可能涵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居民素质、生活水平、公平化、法制化、生态化等主要方面,将现代化度量的动力标准、质量标准、公平标准均纳入评价模型之中。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4、评价标准。按照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约束,确立现代化各评价指标应达到的目标值,并分别界定现代化的温饱阶段,基本小康阶段,全面小康阶段,初级现代化,基本现代化等阶段应达到的现代化综合进程目标值,以便对现代化的进程进行动态追踪和监测,使现代化统计综合评价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相互衔接,有机统一。

5.评价方法。根据评价构面和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评价现代化各评价构面和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动态追踪现代化可预期实现的时间,亦可对各省市(自治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横向比较。

三、模型的具体设计

(一)模型评价构面设计

根据二元叠加现代化综合评价模型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总体思路,评价构面设计应重点考虑三个基本要求,一是体现以工业化、城市化时代目标为基础,叠加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目标的要求;二是兼顾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应尽可能涵盖现代化建设的各个主要层面;三是评价构面的设置应具有可量性要求,可构建评价指标群,具有可供利用的统计数据。从这三个基本要求出发,我们设置了如下十大评价构面(模块):

1.工业化。主要反映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工业集约化水平等要素在内的工业化过程及其现代化水平,描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

2.农业产业化。主要反映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货币收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外向度等提高的综合程度,反映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综合进程。

3.经济外向度。主要反映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利用外资等要素在内的经济外向度的综合程度,反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

4.城镇化。主要反映人口城镇化、就业非农业、经济市场化和城市集约化等要素在内的城市化进程和水平。

5.信息化。主要反映以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为主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水平、邮电电信业务等要素在内的信息化的综合进程和水平,亦可称为知识传播水平。

6.知识化。主要反映包括科技投入与产出、教育经费投入、中高等教育普及率、高新技术经济、专利申请等要素在内的知识化综合进程和水平,亦可称为知识生产水平。

7.居民素质与生活水平。主要反映城乡居民素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医疗条件、居住条件、交通条件等要素在内的居民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现代化综合进程。

8.公平化。主要反映农村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

9.法治化。主要反映法制与治安的综合状态。

10.生态化。主要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程度和水平。

(二)模型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计是对评价内容的具体化和定量化,是评价模型建立的关键之一。为了保证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计能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优化性原则。按照从局部优化到整体优化的思路,先优化设计各评价构面的指标群,最后集合形成整个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2、系统性原则。各评价构面指标群应尽可能涵盖该子系统的主要要素,信息遗漏应控制在不影响最终测评的总体水平上。

3、代表性原则。每个测评指标均应具有鉴别、反映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功能,是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每个评价构面的指标群应具有较强的整体评价功能,能够反映该评价构面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集中趋势。

4、可行性原则。每个测评指标必须在明确质的规定性的基础上,具有可度量性和可操作性,能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

5、可比性原则。模型指标体系设计应能进行动态比较和横向比较。

按照以上原则,我们设计的基本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共包括十大指标群,72个评价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某些模块中的个别重要指标,如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林牧渔综合商品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率等等,由于目前统计数据缺乏或数据不全而暂未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但由于设置了其他重要的替代指标,因而遗漏的这些个别指标,不会影响测评的总体水平。

(三)模型评价标准的设计

为了测度和评价现代化的进程或实现程度,通常需要确定标准尺度。标准尺度又称目标尺度,是指各项现代化评价指标应达到的目标要求。目前,标准值的确定没有统一的全国标准,有的是按照经典现代化的要求直接采用上世纪七十年代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社会标准;有的是按照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求设计的;有的是将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标准分开进行设计,其中第一次现代化的标准主要采用英格尔斯标准。由于我们主要研究基本现代化的统计监测评价模型,因此,标准尺度的设计应立足于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进行设计。设计的主要思路如下:

1.综合确定。即综合不同的评价标准,确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值。例如,人均GDP的标准值,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其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的人均GDP目标值分别为500、1000、4000美元;按照钱纳里提出的人均GDP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人均GDP2100—3360美元为初级发达经济阶段,人均GDP3360—5054美元为高级经济发达阶段;再结合其他研究确定的评价标准,我们设计的基本现代化的人均GDP标准为50000元人民币,约6000美元,大体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现有的水平。

2、相关推定。即利用已确定的评价标准推定某些评价指标的标准。如人均消费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标准值,就是利用已确定的人均GDP进行相关推定的。

3、直接利用。即直接利用有关现代化评价研究中确定的能够作为基本现代化评价的标准,或者对某些标准按照基本现代化的要求进行调整确定,例如经济外向度中的负债率和债务率就是直接利用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作为标准值。

4、合理设定。某些评价标准没有可供参考或直接利用的标准,也难以进行相关推定,则采用合理设定的方法确定评价标准。如“三废”排放强度是假定维持或低于现有排放量而设定的。

5、试算定案。即根据每一评价构面的指标群、评价标准和权重,对该评价构面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进行初步试算,评估评价结果是否可信,是否偏高或偏低,然后对评价标准作出适当调整。

按照以上思路确立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中国现代化进程(水平)测评表所示。我们认为这些评价标准值是较为适度的,是可以达到的。当然,有的评价标准偏高,有的可能偏低,但不会对最终测评结果的总体水平造成较大的偏误。

(四)模型评价权数的确定

现代化统计监测评价模型中各评价构面,各评价指标对现代化进程和水平所起的作用和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宜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测定现代化的综合进程(水平)、综合速度和综合差距。而权数的确定难以进行客观赋权,只能采用主观赋权的办法。其主要做法如下:

1、根据各评价构面,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信息量、敏感性、独立性进行

合理赋权;

2、借鉴同类研究成果的权重体系,设计本评价模型的权重体系;

3、采用分层赋权的办法,先确定各评价构面内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确定十大评价构面的权重,并规定各层权数之各均为100。

4、试算定案。即设计几套不同的权数方案,然后根据实际资料对各评价构面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进行试算测评,取试算测评结果可信度较高的权数方案作为定案的权数。

(五)模型算法设计

我们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反映和评价现代化的综合进程(水平)、发展速度和综合比较差距,进而可推测现代化预期可实现的时间。

1、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综合反映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实际值逼近标准值的程度,亦即现代化已实现程度的综合水平。设Pn为标准值,P1为计算期实际值,W为权数,KA为个体进程指数P1/Pn(逆指标则为Pn/p1),FA为现代化综合进程指数,则

FA=∑KAW

2、现代化综合发展速度。综合反映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现代化推进的发展速度。设P1为计算期实际值。P0为基期实际值,W为权数,KB为个体发展速度,P1/P0(逆指标则为P0/P1),FB为现代化综合发展速度。则:

FB=∑KBW

或=FA1/FA0

3、现代化综合比较指数。综合反映计算期某区域现代化水平为同期全国水平的相对程度。设P1为计算期本区域实际水平,Pc为同期全国实际水平,W为权数,Kc为个体比较指数Pc/P1(逆指标则为P1/Pc),Fc为现代化综合比较指数,则

FC=∑KCW

综合相对差距=1-Fc

4、预期实现时间T。即按照现代化综合进程离总目标的差距(1—FA),除从平均每年缩小的差距△,推测现代化目标预期可实现的时间T(需要的年数):

T=(1-FA)/△

实际应用中,亦可测量中国现代化水平为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的相对程度,及其追击所需的时间。

Powered By 湖南工商大学理学院 Version Imd 2.1.0

CopyRight 2005-2023 ©sms.hutb.edu.cn | 备案序号: 湘ICP备19022342 湘教QS3-200505-000476 | 网站管理